Monday, May 24, 2004

DigitalGlobe | About

DigitalGlobe | About
In 1993,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granted DigitalGlobe's predecessor, WorldView Imaging Corporation (WorldView), the first license allowing a private enterprise to build and operate a satellite system to gather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digital imagery of the earth for commercial sale. WorldView designed its first spacecraft, EarlyBird 1, to collect 3-meter resolution panchromatic and 15-meter multispectral imagery.

In January 1995, EarthWatch Incorporated (EarthWatch) was formed by the merger of the commercial remote sensing efforts of Ball Aerospace and WorldView. Ball brought significant communications and optics experience in building satellites. Examples include the RadarSat spacecraft for Canada and the CoStar instrument for NASA that successfully corrected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Ball is responsible fo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EarthWatch's QuickBird sub-meter satellites.

During 1996 and 1997, EarthWatch developed our order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systems, ground infrastructure, and constructed the EarlyBird satellite. EarlyBird 1 was launched successfully on December 24, 1997, on a Start-1 rocket from Svobodny, Russia. However, the satellite failed on orbit four days later due to a problem with the onboard power system. Despite extensive efforts, EarthWatch was unable to regain communications with the satellite. In April 1998, EarthWatch declared the satellite a loss and used the insurance proceeds to help fund continuing construction of the QuickBird satellites. EarthWatch decided not to proceed with the launch of a second EarlyBird, as the market window for 3-meter resolution data had closed.

In November of 2000, EarthWatch launched the QuickBird 1 satellite from the Plesetsk cosmodrome in Russia. QuickBird 1 failed to reach orbit.

In September of 2001 EarthWatch became DigitalGlobe -- a change in name and focus to better reflect the goals of the company. DigitalGlobe products provide the solutions to customer's project needs. DigitalGlobe intends to assemble a multi-source digital archive of spatial data that provides customers access to up-to-date earth information.

DigitalGlobe successfully launched the QuickBird 2 (QuickBird) satellite on October 18 of 2001. In addition to Ball Aerospace, DigitalGlobe contracted with Eastman Kodak Company and Fokker Space B.V. for the design, development, and fabrication of the QuickBird.

Lycos提供1GB大容量邮箱服务

  (北京讯)欧洲互联网公司Lycos对外宣布,它目前已经向自己的用户开通了1GB的大容量网上邮箱服务业务。

  Lycos称,它的英国用户本周内就可以使用上这项新服务,不久整个欧洲的用户也将继续能使用上1GB的大容量网上邮箱。

  Google在上个月宣布了Gmail业务计划,这项1GB的大容量邮箱服务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雅虎也在不久前表示,它已经计划对其付费及免费邮箱空间进行扩容。

  虽然都是1GB的容量,Google的Gmail属于免费性质,而Lycos的1GB邮箱每月收费6.15美元。

  市场调查公司Yankee的分析员帕特里克-曼霍尼(Patrick Mahoney)表示,目前各大网络公司为了吸纳更多的用户,都纷纷在提供大容量邮箱空间上作文章。

  曼霍尼称,Lycos在大容量邮箱上的最新举动让业界感到有点吃惊,原因是此前大家都一直将目光集中在了Google及雅虎两家公司的身上。(新华网)

老外侃中国:一外籍员工在中国的搞笑经历

老外侃中国:一外籍员工在中国的搞笑经历
计算机世界日报 (2004-05-24)

  我来宁波前已在巴黎学过一年汉语,我一直盼望着有机会去中国实践一下,恰好我的专业是船运技术,去年我幸运地联系到宁波的一间中国公司里任职。我与其他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不同的特点在于,我不是在外企或中外合资公司供职,而是在地道的中国内地公司里打工,全公司只有我这一个老外,我所在的中国单位发给我每月二千元人民币的工资,并分给我一间与另一位中国同事合住的宿舍。我是那么兴奋,将成为一介白皮肤的中国员工,将每天与中国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我踏上中国的第一个印象是,中国人对一介洋面孔能开口讲中国话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宽容。每回我刚一吐出:“你好!谢谢!”这么两个词,中国人就会立即惊喜地夸赞道:“这老外中国话讲得这么流利。”到了宁波后,我对当地人讲普通话,对方居然听懂了,这令我十分欢喜,可悲的是每当人家回答我时,我就一筹莫展了。我恳请他们对我讲普通话,但每每人家都说:“我们就是在对你讲普通话呀。”看来当务之急我得尽快掌握“宁波普通话”。我这个白皮肤的中国员工在公司内是惹眼人物,若我早晨晚到一会儿或请假没来上班,人人都会发现老外缺席了。待每次我失踪后再度露面时,每一位同事遇见我时打招呼的客套话是:“你昨天没来,是不是不舒服?”或者“你今早怎么来晚了。”若哪位中国同事不见了,就不会这般引人注目。

  中国公司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与西方确有着很大差异。比如,我们公司接了为德国造远洋货轮的订单,一两个月后德方开始来电话、传真咨询工程进展情况。中国人显然不适应这种不信任地追问,有中国同事对我抱怨说:“不是已签了合同吗?干吗还要盯着打听。这就如同你在裁缝店定做裤子,到了交货日期,你来取便是。交货期前一天你都不必操心,我们准时交货不就行了。”但欧洲人对于合作的态度是,供需双方应不断保持沟通联络,随时交换进展状况及商讨技术情报,这是件十分必要的工作程序。中方对于欧洲发过来刺探“军情”的传真,显然颇不知所措。这份海外来函的另一个麻烦是,通篇是英文甚至德文,我们公司得先花钱雇翻译译成中文,这对于公司是一笔额外的开销,当初没有此项翻译预算嘛。于是最常发生的情况是,欧洲的传真发过来后由于不知所云,便不知如何回复,即使已翻译成中文了,那也需等几个部门开会讨论磋商,还要请示领导批复。故传真就这么搁置在一旁不久便失踪了,回复的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那厢欧洲方面望眼欲穿未见到中方的只字片语,不善罢甘休地又追过来第二封“鸡毛信”。这下公司领导开始意识到事态严重,知道必须得礼尚往来了。于是公司拟了份非常中国特色的回函:“贵方的船正在顺利地施工之中,一切良好,请放心,我们会如期交货。”欧洲方面看了此回复越发地忐忑不安,他们希望了解远洋货轮每一部分的工程进展情况报告。鉴于始终得不到中方的详细讯息,于是特派一位德国工程师前来中国造船厂打探虚实。这引起中国同事很是不以为然。他们发牢骚说:“这就好像你在餐馆定了菜,厨师躲在后面做,你只需耐心恭候侍者为你端上来就是了。怎么你这个客人还想闯进厨房里指手划脚,监督炒菜过程,这算什么事。再说厨师的手艺也不能在客人面前暴露呀。”显然欧洲人很是担心中方的“菜”是否过于太酸太甜不合口味,急于在未上桌之前探个究竟,以便心中有数。

  德国工程师亲临现场督阵后,马上看出了不满,他要求中方立即改造船上的一条管道,这下可是捅了马蜂窝。首先那些干活的工人兄弟造反了,说我们从来没这么造过船,多少代老师傅代代相传的传统造船手艺,就这么一下子被全盘否定?再说刚造好的工程全部报废,这不是败家子吗?洋人放个屁都言听计从,我们还有没有中国人的尊严。中国工人的“无理取闹”惹恼了欧洲人,他们下了最后通谍,中方必须按其要求施工。中西双方为此沟通了数天,领导、工程师亲自给工人做思想工作,又加派技术人员监督质量,一条管道的麻烦真是大了去了。职工问我:“为何我们造的好好的,非要返工。你帮忙过去跟那老外说说通融一下,看能不能不返工,重新做太麻烦了。”以前曾听到过一些西方人抱怨,中国人不尊重他们最初的回答。特别是遇到不同意见时,中方总希望通过反复“做思想工作”,试图劝说外方改变初衷。这令西方人困惑不解,中国人为何要一再地“纠缠不休”,中国人为何不能尊重他们第一次的回答。我虽粗通中国人的思维和国情,但感觉实在无法胜任中国同事交付我这个“二鬼子”的重任。我当然清楚我绝不可能做什么德国工程师的思想工作,我只能去做中国同事的思想工作希望他们开窍。经过几番棘手的交涉,最后我终于失去耐性地告诉中国人:“若你想让你造的船离开中国,你就得加上这么个他妈的、倒霉的管道。没有为什么。这是国际游戏规则。”

  西方有一英文的中文常用词指南,是模仿毛主席红宝书般开本的红色袖珍小册子,名为《管钥匙的人不在》( The Man With The Key is Not Here )。阐述了在中国大陆闻见率最高的一些词汇,如“没有”、“不在”、“不行”、“不太好说”、“不归我管”、“等一下”、“再说、再说”、“没问题”、“没办法”、“没关系”、“好”、“研究、研究”、“马马虎虎”、“没意思”、“有意思”、“不太清楚”、“可以”、“对不起”、“不知道”和“不要客气”、“随便”、“麻烦”、“别介意”、“明天再说”、“马上”,等

  词汇在中国大陆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的表面词义,尤其列举了它们内涵着的丰富社会意义。比如“管钥匙的人不在”,那意味着他也许吃饭去了;也许意味着他正在午休;也许意味着他出差在外;也许意味着他休病假在家;也许意味着他开会去了;也许意味着他正在与领导攀谈;也许意味着差一刻五点他赶去幼儿园接儿子去了;也许意味着他就在办公室内但拒绝见你。等等。意喻某一职权人物“不在”,蕴藏着诸多中国特色的可能性。总之一件在西方人看来相当简单的事情,中国人却会大费周章

  眼下就有一则实例。在西方若你订购任何货物,不管是购自国内还是购自从国外,货物通常会由邮局、速递公司等运输部门负责送到你府上。但中国的国情不同,常会有包裹等你亲往邮局或什么办公室取回家来。比如我们公司订购的西方设备每每都停放在上海海关,公司接到取货通知后必须尽快将东西取回来,否则一耽误就会遭到被罚款的命运。去上海领设备,我实践了一趟后才惊叹,这实际上是一项极繁琐的大工程。西方人验货时,通常的做法是按照收据核查所有的集装箱是否都到齐了,若箱子数目无误就万事大吉了。但中国人的程序细则非同小可,首先第一步是将所有的集装箱一一打开,并要将里面的设备零件全部搬出来,然后对照着一叠设备名称明细表逐件核对,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零件和备用配件。仅将每一个集装箱搬出来再装回去,就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庞大的工作量和运动量。有时候我们得反反复复这么折腾一百多个集装箱,整整忙乎上一星期。不但如此,去上海出差验收的人员也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有各个部门的技术人员、财务人员、总工程师、厂领导及秘书。各方面代表都到场的原因是,待货物验收完毕后,设备各个部分的资料及零备件将被拆散分离,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取走保管。如钥匙归保管处,一些随设备附带的修理工具归了工具处,说明书归情报处,如是这般分门别类地分配下去。我真纳闷为何不将一套完整的设备资料集中存放保管呢?因我曾亲历过这种物物分离的弊端和不便,一次我们急需设备的性能说明书,得派专人跑一趟情报室,若想从情报室借出资料来,还得经领导批准签字。然后再如此这番地跑保管处取钥匙。这中间若哪位保管员临时不在,大家就只得干等着,有时也会遭遇资料、钥匙、维修工具找不到或遗失了的窘境。

  我曾建议中方,首先实在没必要每一个集装箱都亲自“刨棺”,我们只需核对箱子号码,比如若订购了一百个集装箱的货物,只需点清一百只箱子都到位了就没问题了。或许你们愿意再谨慎一些,那就可以检查集装箱外面贴着的货物清单一览表,这样也能事半功倍地查出是否所有的零件都到齐了。最后我试图劝说公司领导完全可以信赖发货的外国公司。但中方的回答是:“这里是中国,中国的国情与西方不同,我们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式和程序。所有购进的设备,事无巨细全部要一一过目登记,验过后由经手人签字负责,这才算完成任务。”我又说:“好,你们有自己的国情。可这设备是从西方进口来的,你们总可以相信西方人的商业信誉吧。”最可悲的情况是,有时货物标签上的名称与中方手中资料上的名称有出入,货品上标的是德文、法文名称,这样一来,即使货物标签编号无误,但中国人也绝不敢掉以轻心,于是急忙跑出去找人来译成英文或中文,大家就得无奈地窝工等候。还有个小插曲,一次众人为寻找开设备的钥匙费了大功夫。我告诉中国同事,钥匙一定在说明书盒子的底部,但无人相信。几个人四下里东摸西摸地一番后,我见他们直抓瞎,就走过去再次提醒说:“通常钥匙与说明书放在一起。”众人这才将信将疑,待中国人发现钥匙后诧异道“咦,果真在这里。为何不放在机器上呢?”。真令我啼笑皆非。就这样,我们一军团人破费了可观的差旅费、酒店费,伤筋动骨地苦战一星期甚至十天后,全套取货的戏才终算落幕。

  不久在设备安装调试的庆功宴上,中方领导致辞:“在局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公司领导的亲自指挥下......”来厂里技术支援的老外工程师,听着翻译的解说始终耸肩摇头,一副莫名其妙又无可奈何的神情。私下老外按奈不住愤愤不平地抱怨说:“你们领导说谎!指挥安装调试的是我。公司领导仅蜻蜓点水地露过一次面,局领导则根本未露过面。”中方人员解释这不是说谎,而是规矩。在中国这里发生的任何事都要和领导挂上钩。老外工程师吃惊极了:“中国人的规矩是这样的吗?”于是他尽可能入乡随俗接受了中国规矩。一天,一个工人违反操作规程惹起一则工伤事故。事故分析会上,领导让老外谈谈意见。老外发表了如下开头语:“在局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公司领导的直接指挥下......”此言一出举坐哗然。(新浪网—本文摘自 郭莹《听老外侃中国--换双眼睛看自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٩�й�һ�⼮Ա�����й�ĸ�Ц����

西安5岁女童 熟背唐诗三百首

西安5岁女童 熟背唐诗三百首
吟凄然句 当场落泪
联合晚报 (2004-05-24)

  (香港讯)陕西省西安市一名5岁女童,正在幼稚园就读,已经将300首唐诗背得滚瓜烂熟,还培养出对诗文的特殊情怀,吟诵到伤感处,竟也潸然落泪。

  据《华商报》报道,王紫石只是普通的幼稚园学生,加减乘除的简单算术题还没有完全掌握,但是却已熟读唐诗300首,且不差一字一音。

  王紫石母亲王娜表示,女儿在岁半时就对唐诗产生兴趣:“我给她念一些简单的唐诗,开始时只是随口逗她玩,可两三遍下来,孩子自己也能背下来,二岁前她就能背40多首诗了。”

  有一次,王紫石背岑参的《送人赴安西》时,背到“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突然哭了起来。其父母问她哭甚麽,她回答说:“好像是对月亮发愁吧,挺难受的……”

�����Ůͯ �챳��ʫ��

Sunday, May 23, 2004

I want Gmail

But I am not active blogger as yet! Who could help me?
Welcome to Gmail

Saturday, May 22, 2004

中国企业家:累并快乐着

《中国企业家》

执笔/本刊调研部 胡 媛

  90.6%的企业家处于“过劳”状态,而仍然有高达75.9%的企业家觉得“快乐”

  他一天工作11个小时,睡6.5个小时,一周只休息1天。在一周约66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21个小时被花费在会议桌和谈判桌上,17个小时给了交际应酬,而另一个17小时则花费在商务旅行上。如你所能想到,工作一定带给他极大的压力,但是你不一定能想到,当他心情不好找人倾诉时,家人并不是首选、甚至次选,他宁可将心事和压力闷在心底、默默承受。他明白自己的身体存在这样那样的健康危机,自己显然属于“过劳”一族,但是身体上的疲劳妨碍不了他干劲十足的奔波让他疲累,但是他从中也能收获快乐。

  “他”是从问卷调查结果中素描出来的一个人物,以上是我们所了解到的中国企业家的典型生存状态。

  根据《中国企业家》杂志针对中国企业家阶层“工作、健康及快乐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有高达90.6%的企业家处于不同程度的“过劳”状态,但是即使这样,仍然有高达75.9%的企业家觉得“快乐”。

  每周工作时间:65个小时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作为一名企业家,平均一周要工作6天,每天的工作时间将近11个小时,而睡眠时间仅为6.5个小时。在所有企业家中,有18.3%的企业家一周7天都处于工作状态,而有超过1/3的企业家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

  “会议和谈判”在企业家的工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一名企业家平均每周要将21.7个小时花费在会议和谈判上,如果以每周6天工作日计算,企业家平均每天要花3.6个小时参加各种各样的会仪。此外,企业家每周花费在交际、应酬等社交工作上的时间约为17.2小时,而花费在商务旅行上的时间约为17.1小时。从整体来看,企业家用在会议、社交、商务旅行这三项工作上的时间,占其全部工作时间的比例为84.8%(图一)。

  最大的压力:制定企业战略

  对于目前所取得的工作成绩,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家表示“满意”,只有11.67%的企业家表示“不太满意”(图二)。但是经过加权计算,从整体水平来看,目前中国企业家阶层对于“工作成绩”的满意度得分为3.5分,对照满分“5”分,介于比较满意和一般之间。而女性企业家对于工作成绩的满意度要低于男性,得分仅为3.0分,而男性为3.6分。

  在工作压力方面,有60%的企业家承认面临一定程度的工作压力,认为工作没有压力的企业家只有10%(图三)。经过加权计算,从整体角度来看,企业家阶层对于工作压力感受度的得分为3.6分,介于压力比较大和压力一般之间。而女性企业家面临的工作压力要稍大于男性企业家,分别为3.7分和3.5分。

  “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制定企业战略”是企业家面临的最大压力,有67.8%的企业家承认在处理这项工作时,感觉压力很大。然后就是“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选率为49.15%,而“处理与企业生存环境相关的复杂关系”也是造成企业家工作压力的另外一个来源,排在第三位,中选率为44.07%(图四)。

  当企业家在工作中面临压力时,他们选择排解压力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受企业家青睐的解压方式包括:读书、体育锻炼以及旅行,中选率分别为40%、28.3%和23.3%(图五)。而当企业家心情不佳,需要找人倾诉时,有64.15%的企业家选择了“朋友”,选择与家人交流的只有11.32%。值得注意的是,有15.09%的企业家在心情不好时选择了默默承受,只有不到2%的企业家会通过与心理医生交流,缓解情绪(图六)。

  绝大部分企业家存在健康问题和“过劳”倾向

  对于健康问题,企业家普遍感觉良好,但实际情况堪忧。在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价上,有59.32%企业家感觉“很满意”和“基本满意”(图七)。但是另外的一个数据显示,当企业家在回答“困扰您生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时,高达92.3%的企业家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肠胃等消化系统疾病”在企业家中最为常见,中选率为30.77%。其次是“高血糖、高血脂以及高血压”问题,中选率为23.08%。此外“吸烟和饮酒过量”也是威胁企业家健康的另一个问题,中选率为21.15%(图八)。

  有将近2/3的企业家在最近一年中进行过身体检查,但是还是有15.25%的企业家承认自己在最近两年中从未检查过身体。根据加权计算,企业家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评价为3.6分,介于健康状况一般和健康状况良好之间。而女性企业家对于自己健康的评价低于男性企业家,分别为3.3分和3.7分。

  “过劳”现象在企业家阶层中也很普遍。《中国企业家》杂志列举了10种身体“过劳”表现的征兆,结果发现,有90.6%的企业家至少出现一种征兆,说明存在“过劳”的倾向。其中,45.3%的企业家至少出现两种征兆,说明已经处于“过劳”的状态。最为常见的“过劳”征兆是“将军肚”,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家已经出现这个问题。此外,还分别有28.3%和26.4%的企业家存在记忆力下降和失眠等睡眠问题(图九)。

  在10种“过劳”征兆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性能力下降”以及“睡眠问题”出现的频率增加。在31岁-35岁的企业家中,这两个问题的比例都是“0”,而在51岁-55岁这个区间,这两个比例已经上升为25%和75%(图十)。

  男性偏爱运动、女性偏爱营养保健

  从整体来看,企业家健身的频次并不高,基本上每两周进行一次健身活动。而女性企业家健身的频次要低于男性企业家,有将近一半的女性企业家一年之中很少运动,而这个比例在男性企业家中仅为18.4%。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企业家健身的比例也逐渐增长,在30岁-40岁的企业家中,回答“很少运动”的企业家有53.3%,而在41岁-50岁的企业家中,这个比例已经下降为27.8%。

  一般来说,企业家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依次是:高尔夫、散步以及羽毛球、乒乓球和网球等球类项目,中选率分别为43.33%、31.67%以及25%。

  平均来看,企业家在营养保健方面的支出不是很高,只占到其收入的8%。女性企业家不喜欢运动,但是偏爱营养保健,她们在营养保健方面的支出要明显高于男性企业家,女性企业家在营养保健方面的支出为10.7%,而男性企业家在营养保健方面的支出为7.9%。

  事业重于家庭

  有39.66%的企业家认为事业要比家庭更重要,只有29.31%的企业家表示,家庭的重要性要高过事业。从另一组数据来看,女性企业家要比男性企业家更关注家庭,64%的女性企业家表示,家庭要比事业重要,而在男性企业家中,这个数字仅为20%。

  快乐感受相当明确

  无论是男性企业家还是女性企业家当被问及“是否快乐”这个问题时,绝大多数选择了“是”。根据加权计算,从整体而言,企业家阶层对于自己是否“快乐”的评价得分为4.4分,相比工作成绩、工作压力以及健康状况的评价,企业家阶层对于“快乐”的感受最为明确(图十一)。

  调查说明

  《中国企业家》杂志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向252位活跃在中国商界的企业家进行《企业家工作、健康与快乐状况调查》,截至4月23日,共收到问卷回复90份,其中有效问卷60份。在回复有效问卷的企业家中,男性占81.7%,女性为18.3%。其中30岁以下企业家占1.75%,31-35岁占10.53%,36-40岁占到35.09%,41-45岁占到31.58%,46-50岁占到14.04%,51-55岁占到7.02%。调查报告中涉及数据,都是根据有效问卷中企业家的填答结果进行统计得到。

中国企业家生活调查:告别“赌命” 寻找平衡

 文/本刊记者 房 毅

 只要商业在,压力就永远在,但是,你会一直在吗?

  这个春天有点冷

  一连串发生在春天的意外猝死,再次促使人们打量企业家这个阶层在中国社会的生存状态。上一个春天,一连串发生在企业家中间的自杀和被杀,曾经引起过一阵关于企业家与社会环境的激烈讨论(本刊2000年7月《企业家遭遇暴力》、2003年4月《海鑫卅日:一个企业的继承》)。

  这一次,《中国企业家》不想再讨论环境和商业,我们要把目光直接投向企业家这个人群。“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中国企业家》在“生意”(商业)上倾注了许多,而鲜于关注他们的“生活”。生意多于生活,其实也正是这个人群的真实状况。

  以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请原谅用“人生观”这样的陈旧的词,它最恰当)从事商业,恰是导致一个国度的经济与另外一个国度的经济不同的最终分野所在。美式华尔街资本主义商业的迅猛张扬,德国资本主义商业的稳健刻板,日本商业的后发狠劲,和这些国度商人的人生观几乎暗合。他们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就会怎样对待商业。

  20年的中国企业家阶层,是时候回视一下自己对生意和生活的态度了。或者说,需要发现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需要清理那些自以为赖以成功的人生观念。日本在80年代的商业颠峰,开始出现“过劳死”;在其后经济上“失去的10年”中,却似乎慢慢找到了生意与生活的平衡——任正非因此坚信“北国之春会来临”。在经过20年“赌命”式的商业突进,中国企业家阶层应该寻找“平衡”。

  4月中旬,受一系列企业家猝死事件的强烈刺激,《中国企业家》决定临时调整5月份的封面报道主题,因为,在商业之外更多关注企业家阶层的生存状况,似乎已经刻不容缓。我们立刻派出一组记者,除北京外,还分别赶赴成都、珠海、西安、昆明、上海、宁波,对6位企业家进行了为期一天到三天的跟踪采访,贴身观察中国企业家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我们希望透过这种近身的观察,了解中国企业家的真实状态,了解他们如何在生意与生活之间寻找平衡(报道见P70)。

  与此同时,我们还面向250多位企业家开展了“中国企业家工作、健康及快乐问卷调查”,截至报道结束,已回收问卷90份,并形成了调查报告(见P66)。

  中国特色的累:不愿说自己“累”

  在本刊此次开展的跟踪采访行动中,我们发现,尽管90.6%的企业家处于“过劳”状态,但有意思的是,仍有高达75.9%的企业家觉得“快乐”。相比对“工作成绩”、“工作压力”、“健康”的自我感觉,企业家对“快乐”的感受最为明确。

  “用一句话描述你的生存状态”,被调查企业家的回答也是一样的乐观:“劳累着并快乐着”(张醒生),“向前快跑”(田溯宁),“压力和快乐并存”(赵民)。几乎所有的采访和调查对象都众口一辞地不愿承认疲惫,他们似乎厌恶说“我太累了,我需要休息”这样的话。

  不愿意说累,似乎是中国企业家的通病。

  本刊记者去年在山西闻喜县采访李海仓的继承者、其子李兆会时,22岁的李兆会忍着泪谈到父亲的“累”——他回国,去父亲的办公室玩,一个服务员偷偷地拿出一张字条给他看,是父亲写了丢弃的,上面写着:我太累了,太累了。

  一张写了然后丢弃的字条,代替向他人的诉说和解决问题的行动,承载了这位企业家内心里已经产生的困境,但他不愿承认。他从来没有说过“我需要休息”。

  2002年,青啤老总、人称“彭大将军”的彭作义,在青岛游泳时突发心肌梗塞意外去世,年仅56岁。那时青啤在全国上演的轰轰烈烈的收购大战正在突进之中,日夜的谋划,50多岁的人了,他也应该觉察出自己的累,但他同样没有警觉……

  分别于3月初和4月初去世的胡凯(大中电器公司总经理)、杨迈(爱立信中国公司总裁)死于同一个病因——心脏病,但谁都明白,杀死他们的幕后真凶,是长期巨大压力下的“过度疲劳”。他们谁都没有在死前透露过自己对于疲劳的感觉,他们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已经很累了,或者即使知道了,他们也不愿说。杨迈在实际上很疲劳的情况下,还独自一人去健身房,发生意外时,身边没有一个熟识的人。

  也许有些人还会记得发生在1993年3月9日上午的那一幕惨剧——被称为“桑塔纳之心”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前总经理方宏,一个在外人看来事事完美的人,一个事业兴旺的企业灵魂人物,却在一个平常的、没有任何征兆的日子,在没有任何遗言的情况下,从自己5楼的办公室凌空一跃,选择了死亡。方宏的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使人迷惑不解,有人追踪了解,从其当医生的妻子口中,慢慢证实:方宏死于抑郁症。只是因为一些困扰自己的心事无法随便向人诉说,渐渐积累,终于到了那不能抑制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史培勒就提出,抑郁症这种病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

  类似的例子很多。台湾著名的企业领袖宏基董事长施振荣经常在打球后感到眩晕,需要平躺休息才能恢复,但在很长的时间里,他竟然从未想到过自己可能得了心脏病,直到被迫去做了运动检查,才恍然大悟。

  男人仿佛是种对身体的痛苦极不敏感、但对“我是男人,我不能说自己不行”这种概念又极敏感的动物,很多可以避免的风险、可以不必付出的代价,即是因为这种特征而发生的,而他们自己对此的态度,却只有两个字:麻木。这一点,本刊从调查中,已经得出了鲜明的结论:无论压力多么大,无论怎么忙,无论有没有觉睡,许多男性企业家都还说:还行,挺好,没事,甚至有人说,我们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不同的是,女性企业家更勇于承认自己面对压力。我们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女性企业家对压力的感受大于男性。实际上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并不意味着女性企业家较比男性承担着更大的压力和责任(虽然有些情况下是,比如女性对于家庭的责任明显要大于男性),而是因为接受调查的男性企业家往往更愿意表现出自己能够克服压力的态度,而不是叫苦。事实上,让他们叫苦简直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家那么难以说出“累”字?

  冯仑在2002年冬天的《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一次健康沙龙说了这么一段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对我们这些男人们,革命才是身体的本钱!你的企业你的事业停步了,你还有什么本钱!

  张朝阳在2004年春天《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一次位沙龙上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中国企业家身兼商人、士大夫、明星三种角色。中国社会对财富追求的过程已经道德化,人人追求财富,企业家被当作成功的明星。但我们不能学日本人,太过追求被认可因而牺牲了生活质量!

  为环境所累

  因信用证诈骗罪入狱的牟其中去年在狱中接受外界采访时曾经谈到:在目前环境下,我只可用10%的精力去处理生产经营者的问题,而90%的精力则要被迫去应付环境的压力。

  遗憾的是,牟其中的这句话,在本刊刚刚进行的调查中几乎得到了证实,这至少说明,时至今日,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家(当然不是所有),要拿出大量时间用于应付各种企业发展的“环境问题”。

  我们的调查发现,中国企业家用在会议、社交、商务旅行方面的时间,占其全部工作时间的比例为84.8%,其中企业家每周花费在交际、应酬等纯粹社交工作上的时间约为17.2小时,这还不包括大量与此性质类似的旅行及会议。

  生存环境的复杂,是困扰企业家并可能导致其健康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刊在调查问卷中请接受调查的企业家用一句话描述自己目前的生存状态(见调查附件P69),一些企业家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收到回复的问卷之后,我们曾经在编辑部里大声读出一些答卷,成天与企业家们打交道的编辑部同仁都叹息不已。在此辑录几句:

  “虽然尚未成功,但我心上早已结满了茧子。”——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葆森语;

  “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企业战士”——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蒋建宁;

  “天地间负重探索者”——河北保定依棉集团公司总经理汪利娟。

  这些答语中所蕴涵的无奈,所蕴涵的激情,我们相信足以代表大多数中国企业家的心声。

  据美国职业压力协会估计,压力及其所导致的疾病——缺勤、体力衰竭、神经健康问题每年耗费美国企业界3000多亿美元。目前我们国内尚无类似统计资料,但从本刊所做的问卷调查和跟踪采访的情况看来,中国企业家面临的问题同样不少,甚至更多!

  改变的开始

  “压力是工作的一部分,”华尔街证券公司Lebenthal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德拉·莱贝撒尔说。这家拥有75年历史的家族管理公司在毗邻的世贸大楼倒塌一个月后被MONY集团收购。“不管是幸运或是不幸,(压力)是磨恋我们性格的必修课,”莱贝撒尔说。“但是有时你会想,我不再需要继续磨练我的性格。我需要的是休假。”

  我们也多么希望中国的企业家们也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我很忙,很累,所以我需要休假!我们希望,文中所列举的那些已经安息的灵魂,能够警醒所有还在继续奋斗的中国企业家,在不丧失斗志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自己的以及企业的健康。

  因为,我们不愿意看到下一个“这样的春天”。

  本次调查采访,我们欣慰地感觉到了一种变化的开始。这一次访问,6位企业家中最忙的大概是刘晓光,但连他都很乐观。看得出来,6个人大都在从容地安排自己的工作节奏,我们看不出“焦虑”、“忙乱”、“压抑”等等的失衡状况。

  在两年前的那次《中国企业家》健康沙龙上,田溯宁谈到健康,心有余悸,“假如瞎了,宽带的革命事业只能由别人干了”!田说那次眼睛出问题使他对人生和事业有了新看法。据我们所知,近两年来,不少企业家也像田这样,从自己和别人的失衡中受到了触动,开始寻找生意与生活的平衡。大家开始找适合自己的运动和放松方式,并且很有成效。

  两年前中国企业界看不起日本企业家,一位中国企业领袖的看法颇有代表性:他们年纪偏大,按部就班,在高尔夫上花了太多的时间。现在,也许该是中国的企业家告别“赌命”,学会“从容”的时候了。

  “没有我不行”吗?

  汤玛士·华生是IBM公司的总裁,被诊断出罹患心脏病,有一次旧病复发,医生建议必须马上住院治疗。“我怎么会有时间呢?”华生一听说医生建议要住院,立刻焦躁地回答:“IBM可不是一家小公司呀!我每天日理万机,每天有多少事情等着我去裁决,没有我的话……”。“我们出去走走吧!”这位名叫华尔许的医生并没有和他多说,亲自开车邀他出去逛逛。不久,他们来到近郊的一处墓地。“你我总有一天要永远躺在这儿。”医生指着一个个的坟墓。“没有了你,你目前的工作还是会有人接手来做。死后,公司仍然会照常运作,不会因此而关门大吉。”听完这番话后,华生站在那儿沉默不语,豁然超脱。第二天,这位在美国商场上呼风唤雨的总裁就向IBM的董事会递上辞呈,并住院接受治疗,出院后,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而IBM也没因此而一蹶不振,至今依然是蜚声国际的大公司。

企业家生存状态自我评价

  虽然尚未成功,但我心上早已结满了茧子。

  ——胡葆森(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企业战士。

  ——蒋建宁(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劳累着并快乐着!

  ——张醒生(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CEO)

  向前快跑。

  ——田溯宁(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总裁)

  还好。

  ——王文京(用友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

  天地间负重探索者。

  ——汪利娟(河北保定依棉集团公司总经理)

  优越的物质生活伴随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许明(大地集团董事长)

  压力和快乐并存。

  ——赵民(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压力下快乐地生活着。

  ——陈惠湘

  (上海三盛宏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作为一个快乐的、对社会有益的人,感觉还不错。

  ——王璞(北大纵横管理集团总裁)

  一切都好,又都有一些问题。

  ——赵长甲(上海长甲集团董事长)

  知足常乐,持之以恒,关心社会,注重天伦。

  ——汪潮涌(北京信中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赵炳贤(中证万融投资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李培合(山东港岳永昌集团董事局主席)

  活得很累,但心甘情愿。

  ——胡文君(北海银湾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做企业如同坐上了奔驰的列车。

  ——单祥双(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公司总裁)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劳逸结合是手段。

  ——贺卫东(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心态良好,目标坚定,生活力求简单,幸福源自内心。

  ——张沁(青岛保税区智联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每年成功攀登一座山峰,但山外有山……

  ——徐建标(浙江宝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没有时间停顿、思考。

  ——黎化民

  (德勤企业管理咨询(上海浦东)有限公司合伙人)

  被动。

  ——张荣耀(荣昌·伊萨尔洗染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健康、快乐。

  ——魏国正(法国兴业银行高级副总裁)

廖志杰 于 2004-5-21 6:48:40写道:
人治的结果:有钱有势的是累,没钱没势的是苦!
就跟前总理朱先生说的:在中国做总理很累,不能象美国总统那么轻松!
为什么?就是因为人家是法治,责权利分明,大家依法(制度)行事,不用看头头脑脑的脸色,也不用靠关系过活

Friday, May 21, 2004

雨天各说各话

扁:让头脑更清楚 连:今天诸事不宜 宋:老天也会流泪
联合晚报 (2004-05-21)

  昨天的就职典礼天气不佳,连战与宋楚瑜在参加泛蓝抗争集会时,借天气讽刺陈水扁。但是,陈水扁说,雨下得正好,让大家的激情降温,头脑冷静下来。

  连战却讥讽:“陈水扁在真相未明之际,勉强要当中华民国的总统,不但老天爷有表示,大家看看黄历,今天也是诸事不宜啊!”

  宋楚瑜也不遑多让:“昨天不是艳阳高照吗?台湾不是晴空万里吗?天若有情,天都会流泪。”

  那边厢的陈水扁也借题发挥说:“今天的下雨来得正是时候,让我们的激情降温,让我们冷静下来,也让我们头脑更加清楚。”

  他说,这次选举最终的考验,已经不是谁当选,而是朝野全民如何跨过对立的围墙、超越信任的鸿沟,不能因得票接近而使社会矛盾扩大。

Google计划推出大功能搜索软件

Google计划推出大功能搜索软件

--------------------------------------------------------------------------------

  (纽约讯)网络搜索引擎公司Google最近为了与微软直接抗衡,计划向市场推出一款用于查找个人电脑储存信息、功能强大的文档和文本搜索软件。

  据一些知情人士透露,这款不久即将面世的搜索软件,清晰地表明Google希望能够进一步拓展其搜索业务,以便同微软的桌面处理功能直接抗衡。

  搜索个人电脑储存信息的升级技术,也是微软迟迟没有发布的Longhorn操作系统的重要功能。预计在2006年以后才会推出的Longhorn版本将会对文件系统重新设计,采用不同于Windows现有软件的运行方式搜索和恢复丢失信息。

  Google此举的部分原因是为了自我保护,因为Google对微软在网络搜寻和个人电脑搜寻能力上的提高非常敏感。

  微软通过将更多的功能融入Windows,果断地在其受到威胁的领域应对Google的挑战,并且通过将网络浏览器引入Windows 98操作系统成功地击败了早期对手网景公司。Google的发言人拒绝对其新的搜索工具进行评论。

  虽然Google的核心业务是依靠其服务器主机的运作提供快捷的网络搜索服务,但其已经着手向其他领域拓展。

  去年Google开始对Google Deskbar项目进行测试,网民只要在置于电脑屏幕低端任务栏中的对话框内输入词条,便可以实现网上搜索。

  Google还开始着手销售一款搜索系统,其用于索引和恢复由单个企业创建和储存的信息。(《纽约时报》)

张香华眼中的柏杨

----- 原文 -----
From: xmliao@sohu.com
To: realiao@sina.com
Subject: 张香华眼中的柏杨
Sent: Fri Feb 27 15:03:48 CST 2004

>
> 作者:续鸿明 2003-11-7 19:54:30
> 出处:博客中国(Blogchina.com) 原始出处: ccnt b15888c
>
> 柏杨先生的夫人张香华女士前段时间应春风文艺出版社之邀,来到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地,为柏杨的新著《我们要活得有尊严》、《柏杨家书》签名售书,并做多场演讲,与喜爱柏杨的读者面对面交流。3月23日,在北京三联书店的咖啡屋,张香华女士与北京的一些媒体见面交流,很多话题围绕的是柏杨先生的生活。
> “柏杨是一个严谨的作家,他是一个用大众化语言谈很深刻的问题的人。”张香华女士说,柏杨仍然关注社会,对祖国大陆的状况非常关切。怎样建立尊严,建立对别人的尊严和对自己的尊严,是他这些年思考较多的问题。
> 3月7日,柏杨刚度过了83岁生日,并在台湾出版了新书《新城对》。台湾导演李行有意将柏杨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小说拍摄成电视剧,取名为“柏杨剧场”,策划工作已经展开。
> 今年65岁的张香华女士活泼、热情,目前除了写作,还在台湾的一家交通广播电台担任主持。尽管张香华女士自己在台湾也是个很有名气的诗人,但在嫁给柏杨后,她更多的是站在柏杨的身后,支持和辅佐着柏杨。在她眼里,柏杨是一个谈吐温婉有礼、性情爽朗、聪明敏捷、机智幽默,“几乎囊括了我所有赞美的形容词。他需要一个人帮他”。
> 张香华女士回忆说,她与柏杨是在一次史紫忱先生做东的聚会上第一次见面。“其实那也是一次有意安排的相亲。”在此之前,张香华女士听说过柏杨的大名,更从他的文章中想象这是一个怒目金刚型的人物,所以一开始张香华女士不太愿意去见面。然而,见面后,张香华看到的柏杨却是那么温文尔雅、气质沉静,“并且非常具有行动力”。第一次见面后的第二天早上8点,当张香华走进自己的办公室,眼前赫然摆放着一封柏杨的亲笔信,“那时候可没有特快专递,很明显这是他专门派人送来的”。这是一封古老的情书???“感谢上帝让我认识了你……”张香华说“我完全被他搞糊涂了”,而当柏杨正式向她提出求婚时,张香华更是“吓坏了”,因为在她看来经历太多磨难的柏杨已不能再受什么打击,而她尚不能肯定能与柏杨共度一生。然而,让张香华意想不到的是,当她将这些话说与柏杨听时,柏杨以很快的速度回答“我从不怕任何打击”。就是这句话让张香华在一瞬间就决定了嫁给柏杨。
> 事实上,张香华女士与柏杨先生一样,都曾有过婚姻的经历。认识柏杨后,张香华女士和柏杨达成了一种默契。也许是彼此经历的太多,他们都感到需要一个安定的家,需要彼此的依靠。“有时我也会问柏杨,我怎么会嫁给你了呢”,每每这时柏杨总以一句话概括了,“你有智慧,但很傻”。在张香华看来,任何事做错了都是可以改的,这其中也包括婚姻。“大概除了柏杨,我也嫁不到别的人了,柏杨对我非常尊重。”
> 柏杨一生有过5个妻子,这一点还是张香华女士在他们结婚8年之后才知道,“这是历史造成的,我并没有一点点生气,反倒在知道真情后感到柏杨他太可怜,他经受的磨难太多了”。1988年,张香华陪同柏杨一同回到祖国大陆柏杨的家乡,在那里她再次见到了柏杨留在祖国大陆的一双儿女,“当我看到柏杨的女儿时,我几乎要哭出声来,他的女儿显得比我还老”。
> 目前,柏杨在祖国大陆的两任前妻一个已经过世,另一个还在乡下。1988年张香华与柏杨来祖国大陆时,柏杨曾独自一人回到老家。这一次张香华没有跟随,柏杨去那儿见了什么人,张香华也无从知道,“我没有问他,这是他的隐私,经历了这么多沧桑,我不想再揭开他的创伤”。现在柏杨先生年事已高,经常会头晕,不久前还曾因此住院治疗,“身体状况还在维持着”,但老先生仍希望不久后能再回祖国大陆,再回家乡。
> 不过,张香华女士也坦言,与柏杨结婚后,她才发现柏杨身上有很多的陋习,比如柏杨常会穿着不同的袜子就出门了,而有时柏杨带着钥匙却去开别人家的门等等。最初张香华女士还想帮助柏杨重新建立他的生活秩序,但结果是失败。由此张香华得出一条定律,想改变一个人比登天还难。无奈张香华只有每天跟在柏杨身后“扫垃圾”,“就像一只忙碌的白老鼠”。
> 更令张香华女士难以忍受的还有柏杨的演讲,“每次听他把一个生动的主题叙述得冗长拖沓,恹恹欲死;或把一个可以深入的命题稀里呼噜轻松带过,我都急得两眼干瞪,恨不得跳上去替他讲”。柏杨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他的文笔实在不相符,“他不仅有着浓重的口音,让人难听懂,而且他说话常常语无伦次,天马行空”,于是,当柏杨再做演讲时,张香华女士干脆不去了。

网络日记webLog

网络日记--网络生活新时尚

网络日记,是E时代真实生活在网络虚拟生活中的延伸。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锁在抽屉里面的日记本被搁置起来,取而代之的是这种网络生活的新时尚--网络日记本。

人们可以在网络日记本上,记录下个人的生活经历,记录下亲朋好友或同事身上发生的真实事件;也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把生活中的不如意,在网络日记本上肆意的倾吐;抑或把日记公开,写下个人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让大家来讨论,以此交流思想,达到交友的目的;有的人甚至疯狂的暴露个人隐私,来满足个人的欲望。

网上写日记的风行,在于它不拘一格的形式。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写日记。日记可以对外公开,但是,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日记,个人可以选择加密。如果想和个别朋友分享自己的某些日记,只需把这些日记的阅读密码告知对方,朋友们便可以看到这些日记了。而且,对于公开的日记,大家都可以进行评论。

据年轮网络日记本(http://www.diarybooks.com)调查的情况发现,生活中原本属于极端隐私的事情,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面,人们开始通过网络日记的形式予以公开。有的人在日记本上公开个人的婚外情,有的人甚至公开个人的性生活。这其实也反映了在生活态度上的转变。而这种态度的转变,更加使得网络日记本大行其道。

如今网上有不少写日记的网站,通过网易、搜狐或者新浪搜索引擎的搜索,可以找到许多网络日记本。专业性的网站有:年轮网络日记;综合性的网站有:TOM网,等等,对于都市生活紧张的人来说,走进网络,聊天、写日记无疑是打发时间、放松心情、调整心态的最好的办法。

Start my blogger life!

Google->Blogger->Gmail

Start my blogger life!

Google->Blogger->Gmail